桂林大圩熊村乡村游路线推荐
2021-04-12 10:45:51 39浏览
熊村------一颗湘桂马帮古商道上的明珠,一个被历史尘封的古镇
一座座青砖黑瓦木廊雕窗的房屋,一块块磨得发光的青石板,一幅幅字迹模糊的文革标语,一条门前穿流的小溪,一扇被用作洗衣板的石磨,和正在抡槌浣衣的妇人,还有懒洋洋地晒着太阳的土狗、家鸡,让人觉得正置身于一个久违的世界,恍若隔世,但一切都是那么熟悉又陌生,这就是熊村,一座被历史尘封的古镇,而她曾是一颗湘桂马帮古商道上的明珠。
自秦代以来,特别是连接湘江、漓江的灵渠建成后,桂林成为中国南来北往的重要通道。随着汉民族的南下与迁移,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交汇,汉族人与壮族、瑶族、苗族、侗族等世居少数民族杂居、融合。熊村商贾日益发达,特别是湘桂古道的兴起,在14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就成为了古商道上的一个古圩(集市)。据史料记载,当时附近已有熊姓人家居住繁衍生息,熊村始称“熊家村”,熊姓始祖系从江西迁徙而来,到来时乘坐六条龙船。后来逐渐发展、繁荣,由于杂姓溶入,人口剧增,遂更名为“熊村”,宋朝时称为“熊村圩”。
熊村古圩和驿站的兴起有其历史渊源和条件,据《灵渠文献粹编》记载:“自宋代以来,兴安灵渠商旅繁忙,楚米之连舶而来者,止于全州,卒不能进……向来铜船过陡河必行一月……”在这种水运不畅的情况下,官府一方面不断维修灵渠疏通河道,另一方面则选择构筑从湘南通往桂北漓江的陆路商道,以解决灵渠水运交通的瓶颈问题。
自宋代起,尤其是明清两代,在水运不畅的情况下,大量的商品货物需经陆路转运。大圩古镇码头是兴安以南除桂林码头外,湘江货运通往桂江、西江和珠江进入广西腹地、粤西等地最好的天然码头,因此这条最近大圩码头的陆运商道便应运而生。当时的地方官府与商贩为此组织开辟湘桂陆路商道,构筑起从湖南经全州、灌阳、兴安,再经高尚、长岗岭、三月岭、熊村、大圩,进入桂林最短的陆路商道。当时从湖南方向运来的物资,走水路要一个月,而走这条陆路通过马帮运输,只需三至六天。大圩古镇是水路码头,绝大多数货物先经水路码头的大圩,然后运至熊村古镇进行交易。
熊村就是这条湘桂陆路古商道自北往南的一个中转站和驿站,过往商人及挑夫都要停留休息吃饭。村上积累一定钱财的人便开起饭店商铺和旅馆,于是,部分熊村人兴旺发达起来,不断扩建巷道、商铺和房屋,最繁荣时有十余条大街小巷,人口数千。古镇的每一个城门、每一条街、每一座院落,有着明显的明清建筑风格。深深的院落、四通八达的街巷、众多的会馆遗址、财神殿等,都显示着它昔日的兴旺与繁荣。
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崇祯十年(公元1637年)闰四月二十八途径熊村时,在日记里发出这样的感慨:“圩上聚落甚盛,不特山谷所无,亦南中所少见者”。简单两句话,便勾勒出当年熊村集市上熙熙攘攘、货进货出、四方商贾云集的光影。这条曾经使用了600年的商道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。
2001年广西发掘出南北朝宋代(公元420 -479年)“地券”共五块,其中的2块便是熊村人建房挖墙基时发现的。各时期官府募捐首先想到的就是熊村古镇老板。民国时期,桂林兴建七星公园前的花桥,地方乐捐名册上名列第一的就是熊村老板,出资赞助修建了桂林花桥的一个拱。
沧海桑田,不管是历史,还是生活,都是弯弯绕绕,充满曲折的!到了1958年大跃进年代,时间在这里仿佛停滞了,昔日繁华富饶的古镇,突然失去了她鼎盛时期的风采。
今日的熊村,“尘封多年人莫识,依旧古朴沧桑颜”。村里老人说,因铁路的开通,古商道被废弃,熊村慢慢地被边缘化,开始走向了衰败没落。
繁华的古镇,几乎被历史遗忘,然而,尘封也许对这个古老的村落是最好的呵护,熊村才没有被时代的推土机改造得面目全非,历史的痕迹才能够得以完整地保留下来。犹如繁华褪尽、喧嚣停息之后,被遗落在舞台背后的一顶珠冠,虽然蒙着尘埃,但只要有阳光的照耀,她依然会发出璀璨的光芒。
要想感受到古镇的历史,必须深入其中。一条条清幽的小巷连接了古镇的现在与过去, 巷子的石板路散发着幽幽的古韵,走进小巷就走进了熊村的历史。在熊村进入古村落的一个入口处,有一幅“熊村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资源分布图”,上面标示着村里有引水渠、大井寺、下寺、伏波庙、鼓楼井、老龙船、古戏台、关帝庙、黄堂寺、真武阁、黄寺井、上寺、刘贤古庙、圣母宫、湖南会馆等,以及长发门、永兴门、仁寿门、天相门、紫气门、德星门、永宁门、文庆门等闸门,走进村去,青石板和鹅卵石铺成的道路平整干净,路两旁的房屋都是古建筑风格。
熊村坐落在小山坡上,近处四周地势平坦,远处有群山怀抱,依山傍水,藏风聚气,体现出“天人合一”,人以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。发源于海洋山脉的漓江支流马河自北向南逶迤绕村而过,一条小溪依偎着人家,穿流在各家各户门前,形成完整的穿村水系,体现“双龙相会”古代风水学理念;各户人家都在门口搭建长形石条方便出入,成就了熊村“家家门前小桥流水”的江南神韵。
村落整体布局很有特点,共有六座镇门,三街六巷,四通八达。古道古巷,皆为大青石板和鹅卵石铺就;小巷弯曲有序,民居错落有致,有油炸里、豆腐街、谷行里等等;小巷还有很多巷门相隔,入夜闭门,自成一体;巷多,石拱门也多,闸门上都题写了门的名字,有“天向门”、“人寿门”、“德星门”、“紫气门”,风格迥异。街道迂回曲折,长短不一,曲径通幽,颇有诗意;街道两侧,明清风格为主调的古典建筑, 以叠梁式木质结构为多,辅以青砖外墙,饰以高高的马头墙,参差错落在青山绿水间;门窗雕龙画凤,拙中带着精细,古朴典雅,线条流畅,显得非常地宁静和古朴。桂林古民居以明清时代为主,遗存至今的,以清代居多,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。随着中原文化南下,建筑样式也因地域风貌而变化,这种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使用穿斗式结构,且多用粉墙黛瓦,给人以素雅之感,被概括为:“青砖小瓦马头墙,回廊挂落花格窗。”与皇家建筑和宗教建筑相比,这里的民居给人一种自然和贴近百姓生活的亲切感,体现着浓郁的乡土情调和生活细节。
每户人家的大门口都建有经商铺面,一米高的开放阳台就是摆放商品的货柜,反映古代商贾云集,繁华富饶。
随意一家,都藏有一番天地,令人联想到“豪宅大院”,豪,在拾级而上四柱皆为参天古木,立柱擎天;大,院里天井,假山缀满古榕苍松;每栋房屋由门前、天井、正房、厢房、后院组成。
经过岁月漫长的洗礼,熊村留下了深深的历史印记。房子斑驳的墙体上还保留着清晰可见的文革口号标语,如:“永远忠于毛主席”,“为人民服务”,“政治是最高统率”,“毫不利己、专门利人”,“革命门”等等,一个生动形象的文革博物馆!走进小镇就让人勾起对那段历史的回忆!
如今的熊村,繁华已如三千东流水,在这阡陌小巷中,依然有十几户村民和老人在坚守着先辈的古训和族规,他们淡定、安详地呵护着这一片清净的土地,安静地期待某一天村头的古树再长出新芽……,因为有他们,古镇的故事才得以流传至今,才可以延续。
民居、街巷、牌坊、小溪、石桥、古井构成了独一无二的熊村,行走于熊村古墙石板路之间,恍若游走于江南水乡之中。岁月的流逝,历史的变迁,使熊村变得老了,同时还有些悲壮、荒凉,或许正因为她的老,更显其苍劲古朴。熊村的味道,就在于她的“老”:老街、老巷、老屋、老院、老树、老桥、老井……,还有一群老人和那看家的土狗。
桂林大圩熊村古民居乡村游新线路推荐
1.游览线路:水街-- 李子龙船祠堂—钱龙熊金日古民居-- 天相门楼-- 九龙桥—紫气门楼--冷中梅将军府-- 脚踏舂米-- 永安门-- 江西会馆-- 农家编草鞋-- 湖南会馆--文庆门楼-- 幼儿园
2.游览时间:大约2小时
3. 讲解内容:
1).科举文化(2个状元—需要更多的考证)
2).宗祠文化(熊氏祠堂、跃进堂、李家祠堂、妈祖庙、江西会馆、湖南会馆、冷中梅将军府等)
3).古村落的起源和文化(唐昭宗天祐二年,三江六源,三街六巷九井;划龙船比赛等)
4).中国的幼儿教育(熊村幼儿园)
5).农村生活(农作物及水稻生长;手工制作体验:编织草鞋、脚踏舂米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