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池东兰县的民间艺术

2021-01-31 22:25:15 34浏览

民族民间传统舞蹈,历代封建统治者视为劣风陋俗,说是“张谣风”“非亟早剪除不可”,致使一些民间舞蹈失传。特别是近代文化大革命时期,什么废除封建迷信文化,破四旧等等,造成很多民族文化隗宝都在这世上消失了,能传承下来的已经不多。下面,我向大家介绍几个传承下来的河池东兰县的民间艺术,希望这些民间艺术能一代代的传承下去。

1.铜鼓舞

铜鼓是东兰县壮、瑶族珍贵乐器。壮族铜鼓舞流行于大同、四合两乡,多为过年、婚日进行。它起源于劳动、祭祀、娱乐或礼仪,说法不一,从舞蹈表演形式看,则与娱乐较密切,流传至解放初期的铜鼓舞多是7人表演,其中4人打四面铜鼓,1人敲打牛皮鼓伴奏,1人舞雨帽或簸箕,1人敲打竹筒,铜鼓声息,舞蹈不止,极尽喜悦,铜鼓手和跳舞者累了就换人,往往延续一两个小时。铜鼓舞自宋代传入东兰县境后,民间把它当作“宝物”“神器”。明、清时期,铜鼓大量从红水河运入县境,外地铜鼓匠也到长江哨红水河边的铜桥坳、乾能坳铸造铜鼓。因此,红水河沿岸壮家,几乎村村有铜鼓。逢年过节,红白喜事,都要打铜鼓,表示哀乐。尤其是春节欢度“蛙婆节”,红水河畔遍地铜鼓响。解放初期,全县民间铜鼓数以千计,没有铜鼓的村寨、宗族被视为“冷乡冷土冷族”。

2.舂榔舞

又名木棒舞,主要流传于长江镇的板隆、三堂、拉吉及东院镇的达文、四由等村屯,以长短木棒头尾相击,发出不同节奏的响声,表现农家的欢乐,表演者全是男子,少则三四人,多则8人。每人手持一根4尺或8尺的坚硬木棒,围着一块垫板,先击板而后击棒,发出音响,分有两人对打、三人互打、众人交打等打法。击打节奏的改换与终止,均由指挥人呼喊口令,配有皮鼓、铜鼓或锣钹伴奏,增添棒击音响浑厚、雄壮效果,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。每年过节,长江镇板隆村的舂榔舞都在该村表演几天几夜。

3.猴鼓舞

该舞流行于三弄瑶族乡三合村布努瑶山寨。传说瑶家祖先曾带猴打胜仗归来,以此表达其喜悦心情。用的乐器有两面铜鼓和一面牛皮鼓,女敲铜鼓伴奏,男打皮鼓主舞,以多变的鼓点和灵巧的动作,模仿猴子机敏、风趣的特性,表现瑶山的生活气息。

免费电话

微信客服

yyds_rgwm

点击复制微信号

会员中心

快捷支付